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百年京剧村临朐杨家庄 家家参与自编自演远近闻名

发表于2014-07-21

百年京剧村临朐杨家庄 家家参与自编自演远近闻名

在“小戏之乡”临朐县,有一个妇孺皆知的百年京剧村——东城街道杨家庄,从清朝光绪年间起,该村村民便开始学唱表演京剧,迄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,已经传承五代。在杨家庄,家家户户都会唱几句京剧,今年77岁的唐廷英更是从“花旦”唱到了“老旦”。为了将京剧更好地传承下去,如今杨家庄京剧免费学习班已经开课。7月17日,记者来到临朐县东城街道杨家庄,揭开这个百年京剧村的神秘面纱。

百年京剧村临朐杨家庄 家家参与自编自演远近闻名

现场 老少同乐演唱《红灯记》选段

“我家的表叔数不清,没有大事不登门……”17日,记者在临朐县东城街道杨家庄一户村民家看到,11岁的小女孩刘丛菡正有模有样地唱京剧《红灯记》选段,她的邻居吴克宽拉着京胡伴奏,一老一少得很默契。

正在拉京胡的老人名叫吴克宽,今年65岁,从小便跟着村里会拉京胡的老师学艺,一手京胡拉得让听者禁不住竖起大拇指。如今,吴克宽在村里收了十五六个“徒弟”,大的十五六岁,小的只有六七岁,刘丛菡就是吴克宽的“得意门生”。

百年京剧村临朐杨家庄 家家参与自编自演远近闻名

一曲《红灯记》选段唱完,吴克宽显然对刘丛菡这名“得意门生”的表现十分满意。吴克宽告诉记者,自己的家乡杨家庄是远近闻名的“百年京剧村”,家家户户都会唱几段京剧。如今村里不少娃娃跟着自己学京剧,也让他有种“后继有人”的欣慰感。

百年京剧村临朐杨家庄 家家参与自编自演远近闻名

刘丛菡不仅仅学唱京剧,还学习月琴和京胡。刘丛菡的母亲告诉记者,她嫁到杨家庄十多年来,也爱上了哼唱京剧选段。“最初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跟着老人学唱戏学拉琴,我跟丈夫商量了下,也让女儿跟着学。”刘丛菡的母亲说,“孩子既然生在杨家庄,就应该多学学京剧,让京剧在杨家庄一代代传唱下去。”

见证 近百年戏服用手一抠一个洞

随后,记者来到杨家庄第五代京剧团。在杨家庄第五代京剧团现存的京剧戏服里,有一件蓝色戏服是“古董”级宝贝,这件戏服是由杨家庄第一代京剧戏班成员亲手制作,一直保存至今,已有近百年历史。可以说,这件戏服是杨家庄百年京剧的历史见证。

这件蓝色戏服是一件素净的蓝色大褂,没有绣制花纹,只有缝制补丁的一个个针脚,间或还有一个个虫咬的小洞。戏服的颜色已经发旧,一看便知已有年头。今年77岁的京剧爱好者唐廷英告诉记者,这件戏服已经无法穿了,由于时间已久,衣服材质很脆弱,用手一抠就能抠出窟窿。

唐廷英说,这件戏服是特意为演唱《苏三起解》做的衣服,是演员穿在最里层的戏服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舞台上扫除一切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,杨家庄业余京剧团价值10多万元的服装、道具等葬身火海。“这件戏服之所以能保存下来,是因为很素净,没有花纹,被村民偷偷藏到了家里。”唐廷英说。

说起当年被一把大火烧掉的戏服,唐廷英痛惜万分。唐廷英清晰地记得,烧掉戏服之前,她把自己最爱的几件戏服试了一遍又一遍,用手不断摩挲,最后一咬牙扔进了火里。

 

发表于2014-07-21

厚重的文化底蕴啊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