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女子炒地炒成清洁工 最易破产十大城市炒不得(图)

发表于2013-09-01

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,珠海第一波西区大开发时期,曾经是中国最早一批百万富翁的李铁生到珠海炒地皮,后来遭遇调控,颗粒无收,并且债务缠身。后来李铁生除了躲债,很长一段时间在珠海市高中部当清洁工,给学生刷洗衣物。直到2007年,政府终于偿还了100多万元工程款后,李铁生的生活才好转起来。抄地看的是城市未来发展,以下是中国最易破产的十大城市,在这些地方炒不得。

 

1、 鄂尔多斯:煤都神话的破灭 这个曾经名不经传的内蒙古三线城市,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神话GDP一度赶超香港,房价直逼"北上广"。鄂尔多斯的煤炭产业占经济总量近70%,占财政总收入近50%。拥有"黑金资源"的鄂尔多斯,在煤炭产业的十年里,风头一时无两。可惜,煤炭带来的巨额财富,被这座城市挥霍在房地产市场里。

 

发表于2013-09-01

2、 陕北神木:煤炭王国风光不再“因煤而兴,因煤而富”,神木构建了一个让人艳羡的煤炭王国,拥有免费医疗等公共服务。该县煤炭探明储量500多亿吨,几年时间,神木先后成为陕西十强县、中国百强县。 同样患有煤炭资源"依赖症"的神木,在煤炭市场低迷,资金链短缺背景下,出现大额非法集资案件。而且,多年对煤炭的过度开发使用,也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。

 

发表于2013-09-01

3、 甘肃玉门:聚散皆因油1939年玉门老君庙第一口油井出油,解放前十年间,石油产量占同期全国总量的90%以上,奠定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为玉门输送大量人才和技术。这里繁华兴盛,拥有近11万人口,经济发达。然而,过度的开采,石油产量开始下滑,环境破坏严重。由1959年最高的140.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,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,如今成了企业规模最小、发展困难最多的石油企业。

 

发表于2013-09-01

4、 湖北黄石:矿竭城衰 另一个拥有丰富矿源,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是湖北黄石。据公开资料显示,黄石的金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88%,铁矿石保有储量虽只占全省储量的23.7%,但产量居全省第一,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。"江南"黄石市里,企业大多有"恋矿情结""反正我们有矿,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全省依然排在前列。" 这座资源城市,试图依靠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,减少资源开发产值,提高制造业和农业的比重,完成经济转型。可是,第三产业的落后,技术生产能力不足,对资源的依赖性,城市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隐患。

 

发表于2013-09-01

5、 云南东川:"天南铜都"的困境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上还有云南的东川。虽然经两千多年的开采冶炼,东川仍是中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,铜的地质储量仍占全国第二位,精矿含铜量占全国第三位,在我国有色金属及经济发展中东川铜业仍具有其重要地位,发挥着积极的作用。可是,毕竟经过上千年的开采,矿产资源已濒临枯竭,加上东川以铜资源采选为主,其他产业服务于铜矿开采。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让东川经济发展后继无力,一损俱损。

 

发表于2013-09-01

6、 景德镇:千年瓷都的失落景德镇曾以自己"千年瓷都"的身份为傲,作为上惟一一座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的城市,景德镇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从事着和陶瓷相关的工作。作为历代官窑所在,景德镇陶瓷在解放后曾一度占据全国产量的20%,并且成为好质量的代名词。直到现在,一提到中国陶瓷,不少人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地理名词,仍然是"景德镇"。而在中国,能以一个地方作为整个产业品牌的,并不多。然而,靠一种产业支撑的景德镇,在销售渠道的分崩离析,南方企业激烈竞争下,已经走上衰落之路。

 

发表于2013-09-01

7、 长春:中国的底特律!汽车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70%的中国汽车城长春,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,一直试图复制底特律的辉煌。金融危机让这个"一业独大"的汽车城遭遇寒冬,也暴露高速增长背后产业结构单一,产业链短等种种问题。

 

发表于2013-09-01

8、 海口:房地产泡沫破灭1993年6月之前的海南出现一股淘金热潮1992年,《中国制造》中数据显示,海南全省房地产达87亿元,占固定资产总的一半。这一年,海口市经济增长达83%,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%来自房地产业。房价高涨的背后,海口市地价由1991年的几十万元/亩,一路狂飙至六百多万元/亩。凭借房地产发迹的海口,直至今天,房地产在海南税收、固定的占有较高的比例。仅靠房地产业的支撑,海口有可能会遭遇第二次的泡沫经济。

 

发表于2013-09-01

9、 温州: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绝路改革开放以来,温州市借助廉价的劳动力,发展了鞋业、服装、皮革、眼镜、制笔、打火机等一批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业。这些产业利用成本、价格参与国际、国内市场竞争,获得飞速发展,形成产业集聚,成为温州现有工业的核心部分。近10年来,温州本地现有工业企业和整体外迁企业对外累计额超过1000亿元,主要集中在服装、鞋业、塑料制品等行业。企业借贷资金链断缺,企业主选择仓惶出逃,温州危机震惊全国。这次危机折射出温州制造业和商贸业结构的单一,调整缓慢,企业规模偏小、竞争力低。

 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