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“南海1号”首露真容 200多件宋代文物出水

发表于2009-09-27
埋在淤泥里的文物和沉睡千年的船舷。

昨日南海Ⅰ号的发掘现场,沉箱和船体一起露出水面50厘米。

工作人员在探方中找出宝贝。

 

宋代双甲板实物船首次面世

两百多件宋代珍贵文物出水

南海Ⅰ号今日或将再次沉睡

在海底沉睡千年的南海Ⅰ号2007年随沉箱移步水晶宫之后,昨日终于展露真容:水晶宫放掉部分海水,铁沉箱和南海Ⅰ号连体露出水面约50厘米。研究证实,南海Ⅰ号是水下考古首次发现宋代双甲板实物船体,同时200多件文物出水。而水晶宫也将在今日再次灌水,南海Ⅰ号将继续“沉睡”,等待下一次的发掘,未来南海Ⅰ号有望成为水上考古研究学科基地。

发表于2009-09-27
现场

沉箱锈化 船舷保存完好

记者昨在现场看到,铁沉箱和南海Ⅰ号连体露出水面约50厘米,船体上部被淤泥覆盖,铁沉箱已经被锈化。广东省水下考古队的10名考古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发掘,共有4个探方,每个约4平方米。

船中间的3个探方都发现了瓷片、陶器之类的文物,探方中的文物分布在多个夹板层次之间,每个夹板之间都藏着大量的陶器、碗碟等文物,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进行清洗、整理。而最大的发现就是,确定了船体两边船舷的存在。裸露出来的小部分船舷木质厚、坚硬,基本上没有出现腐烂迹象。

“这次的试挖掘主要是为了采集文物样本和收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后的基本情况。”2009年8月18日,广东考古队的考古人员正式开始了对在“水晶宫”沉睡的南海Ⅰ号进行试掘,并于9月21日结束了潜水考古作业。

“文物取样集中在2、3、4号探方。”考古人员还在所开掘的2号探方找到了南海Ⅰ号的隔舱板,船体雏形第一次露出“真容”。

发表于2009-09-27
船体全打开尚无时间表

目前,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已进入设备调试的最后阶段,包括沉船展示和沉船考古展览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展览、南海Ⅰ号珍品展览、中国水下考古展览等五大展区等验收结束,就可进行布展。

另外,表示,在最终保护方案没有出来之前,南海Ⅰ号船体不会被贸然打开,否则船体可能散掉。只有在确定船体的支撑等保护方案后,考古部门才会研究如何对铁沉箱进行切割。

四大揭秘

1

或因剧烈碰撞

导致翻船

记者:船体左船舷发现许多碎片,是不是说明南海Ⅰ号当时遭受不测 ?

魏峻(省文物局副局长):在一号探方处,试发掘时发现船体的左船舷出现破损,船体中也留下大量的船体木碎片、瓷器碎片,考古人员怀疑南海Ⅰ号可能在沉没或者是打捞时,已经遭到了破坏,或者说,南海Ⅰ号可能是因为遭受剧烈碰撞后,才导致翻船事故,从而沉入海底千年。

2

杉木马尾松

建成船体甲板

记者:目前船体的保护情况如何?

魏峻:南海Ⅰ号长30.4米,宽9.8米,高4米左右,船体为双甲板结构,甲板部分是由杉木或者马尾松建造,目前船体木质保存完好,但上下甲板保护情况各不相同,其中上下甲板之间的船体保存较好,但下甲板以下船体则基本没有了。

木板颜色绝大部分保持黄色,出现黑点的地方不多,说明船体在水下保护完好。

3

水晶宫内海水

每月置换一次

记者:下一步如何保护?

魏峻:目前已经出水的文物,我们现在只是采用暂时的保护办法,就是把它们放在海水里,这是最好的保护办法,因为这能保持住文物原始的存在环境。

至于未来如何保护,文物部门已经采集了部分船体、瓷器、铁器回去,准备对这些文物做科学研究,从而制定出一套更好的保护办法。用来覆盖沉箱的海水,现在基本是一个月换一次。

4

三维扫描仪

窥见古船真身

记者:发掘中采用了哪些先进技术?

魏峻:水下考古专业性很强,南海Ⅰ号采用了“气升式抽泥机”,可以把水中淤泥和沙等和文物剥离开。为了保持文物的位置不会因为抽泥机而改变,考古部门还采用了水下绘画技术,在水底就可以通过绘图的方式,确定文物的具体位置。

另外,三维扫描仪也在试发掘中起到很大的帮助,它可以展现完整的船体,从而可以确定文物的精确位置。

上一页|1|
/1页